肥坑個頰囊好玩!!!
Hong Kong
 
 
無條件基本收入(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),簡稱 UBI ,又稱為全民基本收入(Universal Basic Income)、基本收入(Basic Income),是在不審查任何條件與資格下,由政府或團體組織定期定額發給全體成員(人民)足以滿足基本生活條件之金錢,而不論其收入、工作或財產的有無,只需要是該國的國民或某地區的居民,或某團體組織的成員就足夠了。目前被認為是人類勞動由機器取代後,人類仍然可以享受生產成果的最佳措施。台灣的消費券若定期持續發放,發給全體國民無分男女老幼貧富,無資格限制,這種方法也是無條件基本收入。
對每個社群而言,無條件基本收入,是一種無條件被保障的收入,有四個標準:
一、確保生存,允許人們參與社會
二、提供個人權益保障
三、無須任何條件即可獲得,自然也不排富
四、無對應的工作勞務付出
(但仍然可以自行就業,以賺取額外的收入)

緣起與目的
這個主意來自於中世紀,《烏托邦》的作者英國人文主義者、社會哲學家托馬斯·摩爾(Tomas Moru)。他認為,理性化的平等原則、勤勞和追求教育是民主的基本特徵。20世紀,法國社會哲學家安德列·高茲(Andre Gorz)是固定收入的堅定擁躉。不同國家都曾嘗試過引進無條件收入,例如巴西、古巴、蒙古,納米比亞和德國(在有限程度上)。歐盟和部分歐洲國家也嘗試過。這與貶抑個人的共產主義相反,要能確定並保障個人的最大自由,給予個人選擇的能力,這點只有保障基本收入才能達成。

技術性失業
科技進步,大量與快速的使用機器和人工智慧取代多餘的人力,雖然新科技確實也能創造新工作,像過去農業、工業自動化後,釋出的人力可以從事當時新創的服務業工作,但現在創造新工作的速度已不足以彌補原有勞動力被取代的速度(例如每創造出1份新工作時,會有2份就業崗位消失,已開發國家於1980年代電腦化技術增加了8%的就業機會;但到了1990年代只增加4.4%;至於2000年以後,新職務僅增加了0.5%,服務業的工作崗位也正快速的被機器取代,包括2014年初上路的台灣etag電子收費系統,取代人工收費員。),造成人力暫時性或永久的失業狀態,使得失業者失去參與經濟分配的權利,但工廠仍能借著機器人、自動化、物聯網、人工智慧等科技,生產出足夠甚至更多的產品。工作被機器取代,人們可以發明新工作,但需要考慮周轉時間與成功率,政府可以藉著無條件基本收入發放貨幣給國民,國民在國內消費與私人公司交易,私人公司再繳稅給政府,以此造成資金循環與資源分配。

瑞士公投無條件基本收入〈宏觀經濟〉2016-06-09 e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cu9mk2WB40
不工作也有錢花 UBI讓你更熱愛工作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3gImNdlzGjA